全国可约可空降平台下载_qq快餐大学生_免费全国空降app入口在哪_苏州品茶海选工作室

地方新闻

中国水利报:“天河之水”润山川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2-01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天水,因“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而得名。 
    地处甘肃省东南部的天水市,横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是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面积集中、流失程度较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到9 642.30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67.78%。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土地退化,干旱、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层层梯田鳞次栉比,林果草木郁郁葱葱,累累硕果丰收在望……如今,昔日的荒山旱塬变成了高产田、生态沟和风景区,山乡间处处萌动着勃勃生机。通过大力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天水市走出了一条综合防治水土流失、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的成功之路。

制度为先 打牢项目建设基础

    在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等项目实施前,天水市就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在县(区)水土保持局设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工程管理和实施中的具体问题,形成了管理有机构、办事有班子、干事有人员的组织保障机制,确保重点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水保部门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深入项目区实施一线,严格按照项目建设各项要求和技术规范开展技术指导,督促各参建参管单位及时整改落实各类问题隐患,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使全市水土保持重点项目建设从制度、组织保障、实施管理上靠实了责任,理顺了工作机制。
    同时,天水市积极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等“四项制度”,明确了项目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各自的职责,形成了“项目法人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政府部门监督”的质量保证体系,保证了重点项目建设的质量、工期和投资使用效果,规范了项目建设与管理,使天水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天水耤河示范区项目成为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的样板。

综合治理 拓宽增产增收路子

    近年来,天水市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广泛开展了以小流域为单元、梯田建设为突破口、重点项目为依托、沟道工程为补充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走出了一条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改善民生相结合、生态与经济互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从2009年到2016年,全市共开展了74个重点水土保持项目建设,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81.01平方千米,新修水平梯田21 211.49公顷,完成总投资36 305.03万元,极大地促进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健康发展,为全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重点水土保持项目建设中,天水市还积极探索梯田后续产业开发模式,发展推广了一批特色产业。秦安县结合实际,先后推广实施了“梯田+果园+集雨节灌”“梯田+水窖+日光温室+沼气+养殖”“梯田+小水工程+中药材”“梯田+小水工程+地膜种植”等梯田利用开发模式,提高了梯田的产出效益,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命名为中国经济林桃之乡、中国苹果之乡、中国花椒之乡。梯田产业成了秦安县农村经济发展的“聚宝盆”和农民增收的“摇钱树,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村风村容也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时,在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的过程中,天水市累计培训农民技术员33 000人(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8 000亩、玉米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技术12 300亩、旱地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栽培技术10 500亩,极大提升了广大农民种田的科技水平,拓宽了增产增收路子。

系统推进 天河之水滋润山川

    围绕 “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一目标,天水市坚持不懈推进整村整流域综合治理。通过多年的综合治理,天水市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了67.72%,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基础条件明显改善。这条带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越来越深入人心。俯瞰秦州山川大地,玉带般的梯田缠绕着千山万壑,葱郁的林草呵护着大地,累累的硕果映照着群众收获的喜悦,镶嵌在山川之间的塘坝就像绿色的宝石,滋养着绵延的山川和肥沃的农田。
    综合治理保水土,“天河之水”润山川。天水市将继续系统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进一步强化水土保持执法监管,深入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努力构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格局,重现陇上江南秀美风韵。
    (中国水利报2018年2月1日 通讯员 康贵良 特约记者 陈文进)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