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达州:项目扶贫亮新村 产业融入助发展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5-15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近年来,达州市水保工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有效治理、规模成形、突出产业、精准扶贫、整体推进”的新一轮达州水保发展之路,积极推进贫困村水土保持综合治理,2016年—2017年共在22个扶贫村实施了水土保持工程项目,今年又规划了在19个贫困村实施水保工程。为进一步促进水保扶贫工作更加有力开展,我们对达川区2016年肖家村实施水保扶贫村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基本情况介绍如下:
一、基本情况
马家镇肖家村位于达川区马家镇东南部,距场镇7.5km,距达川城区44km。全村幅员面积3.2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82km2,占土地总面积的58.8%。该村为省定贫困村,辖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54人(其中:贫困户45户共146人)。该村地处山区、山高坡陡、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经济收入较低。该村于2016年实施农发水保项目,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8km2,修建石坎(砼砌块)坡改梯38hm2,发展乌梅等特色经果林150hm2,硬化村、社公路12.4km(其中:加宽旅游环线5.4km,其他公路7km),修建院户路3.5km、生产路6.2km,新建山坪塘1口,整治山坪塘5口,新建微水池17口,沉沙凼30个,修建灌排沟渠4km,整治渠道1.2km,新增灌面500余亩。项目建设共整合涉农项目资金近1200万元。目前,该村已成为达川区脱贫攻坚引领区、农建示范核心区、乡村旅游示范区,系达州市2018年15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之一。
二、主要经验
(一)细心规划体现“实”。为了使2016年农发水保项目实施区域落根落地,达川区水保局一班人深入项目区一块一块看,一片一片查,在综合平衡各方面条件基础上,选择了在肖家村实施。针对肖家村脱贫攻坚规划,水保局主动与村委会对接,召开联席会议,研究水保项目具体实施办法。一是明确规划原则。在与村社取得共同意见后,水保局组建专门的班子深入项目区开展调查,摸清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建设、涉农项目资金投入、产业发展特点等现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 “五结合、五确保”的规划原则:即坡改梯工程与产业需求结合,确保产业进得来;水系布置与田园风光结合,确保农旅靓得起;人行便道与乡村道路结合,确保路网形成环;经果林与乌梅发展结合,确保主业品牌响;水保林建设与植被恢复相结合,确保环境生态美。二是制定规划措施。围绕规划原则,在实施方案编制中,采取了以下措施:即利用项目区航测图,圈定规划范围;深入项目区实地踏勘,详细了解项目区基本情况,仪器测量基本数据,填写表格,并用相机拍摄项目区原始地貌;根据地形地貌先规划出坡面水系及耕作道路等骨架工程,然后合理布置坡改梯和经果林等措施。同时,比照地形图勾绘出各项措施平面布设草图,最后按照措施规划草图逐个地块实地丈量并用好相关记录;外业工作结束后,加紧进行内业计算和统计,完成技施设计图和工程预算,为下一步项目招标(或比选)提供依据。三是完善特色产业。结合项目区“乌梅产业园”发展,规划经果林品种,在以乌梅为主的基础上,配置引进适应当地种植的脆冠梨、柑橘春、青脆李、青皮蜜桔以及胭脂脆红桃等品种,形成多样化经果品种,为下一步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潜心打造体现“精”。为使项目打造成精品工程,达川区水保局采取一系列的项目建设管理措施:一是落实责任。成立了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项目实施责任制考核办法》,每一个合同段确定一名技术人员具体负责,并与派驻工程技术人员签订了《技术目标责任书》,同时与施工单位签订了《质量安全责任书》。制定了现场技术人员“工作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按施工进度照单考核;二是落实制度。制定并向施工队伍印发了《达川区水土保持工程技术质量标准》和《工程质量评定办法》。在施工期间技术人员坚持每道沟、每个池、每面坡的方线施工工艺,定期对工程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建立了项目信息简报、定期通报施工建设情况,对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要求限期整改,并在质量评定中扣分。对施工队伍部份人员业务不熟、技术不精采取了工程技术人员抽时间进行授课和现场指导方式进行传授;三是强化监督。为保证水保扶贫工程成为精品工程,形成并健全了“建设小组定期查、村社群众时时查、技术人员现场查”的工程质量监督体系,以确保工程质量和工艺水平达到一流标准。为保证工程质量和工艺水平,明确了“三不准”:即:工程技术人员不在场不准放线施工,坡改梯隐蔽工程无技术人员把关不准自行施工,因工程地形地貌原因需调整水池、沉砂池等水系工程未经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同意不准变更施工。总之,通过一系列建设管理措施,使工程效果与项目区脱贫攻坚引领区、农建示范核区、乡村旅游示范区形成整体,规模形状和规模效果充分展现。
(三)用心扶业体现“链”。近年来,达川区坚持差异竞争、错位发展,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工程优势,坚持把水土流失治理与特色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大力发展乌梅产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推动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一是建立种植基地,实现荒山变金山。以肖家村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突出有特色、有基础、有主体、有市场、有效益,重点扩大乌梅、青花椒种植等优势高效脱贫产业规模,有序推进各类特色产业向贫困村聚集,引领小产业抱团发展,拓宽市场。通过实施坡改梯工程、蓄水池、生产道路、灌排水渠等水保工程,提升肖家村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达川区脱贫攻坚实际,以“一园两片”规划为引领,推动乌梅产业连片发展,以马家镇肖家村乌梅基地和百节蔡家坡村乌梅基地为核心,辐射带动百节、渡市等20个乡镇连片发展乌梅,全区乌梅种植面积达10万亩,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以脱贫攻坚引领区建设为抓手,打造肖家村、蔡家坡村两大乌梅核心种植基地,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的带动作用,吸引该村100名贫困群众实现就近就业,解决贫困户就业难题,实现人均增收5000余元,带动了乌梅核心种植基地周边群众实现增收脱贫。二是加快林旅融合,实现农村变新村。依托“中国乌梅之乡”的品牌优势,整合乌梅山旅游资源,坚持产业建设园区化、园区建设景区化,建设乌梅山景区旅游环线道路,健身游步道,梅博园,乌梅广场,乌梅文化长廊等一系列配套设施,着力打造乌梅山4A级景区。积极挖掘乌梅文化,收集整理关于乌梅的故事和传说,挂牌?;ひ慌倌暌陨衔诿防鲜?,拍摄关于乌梅的专题宣传片,扩大乌梅影响力,于2017年6月成功举办“中国达川第一届乌梅文化旅游节”,被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宣传报道。三是做强产业链条,激发乡村旅游。针对肖家村乌梅产业特点,着力在深度治理与产业提升上下功夫,坚持“水保围绕产业干,产业围着水保转”的运行机制,有效整合涉农项目,大规??顾⒙吠?、田网、林网建设,持续推动乌梅品种提档升级。肖家村乌梅产业的提升,水系道路的贯通,使乌梅山风景区成为投资者开发乡村旅游的热土。目前,乌梅山共有丁氏家庭农场、蔡家坡农家乐、森林印象等5家星级农家乐。投资500多万元的丁氏家庭农场,利用乌梅山的乌梅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建成集苗圃、休闲、观光、健身于一体的农家乐,提高乌梅山风景区的旅游接待能力,还可以解决当地10多人的就业问题。蔡家坡农家乐,发展桃、梨、柑桔、柿子、青脆李、猕猴桃等优质经果品种的四季果园,赏四季花香,体验园区采摘,吃农家美食成为蔡家坡农家乐的特色,农场还利用互联网建立了农村电商平台,在网上销售四季水果,产品供不应求。乌梅山景区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收入达200多万元。
三、几点思考
达州市有2个国家贫困县(市),5个省级贫困县(区)。除通川区去年整个摘帽外,今年达川区、大竹、渠县、开江要摘帽,万源、宣汉也将明年摘帽,脱贫攻坚任务还较重。特别今年达州市在水保重点工程建设有19个贫困村纳入了项目建设。因此,如何在脱贫攻坚中发挥水保项目应有作用,是我们每个水保工作者在近几年中应思考的问题。结合达川区肖家村水保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在下步水保扶贫工作中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坚持点面结合,注重实效规划
改变过去注重点忽视面的规划模式,特别是项目区内又有多个或单个贫困村的区域,要十分注重点面结合,处理好平整地块和零碎地块的关系,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治理方式,特别是要针对有的贫困村地块不成形、不亦形成规模治理的,要根据本地地形地貌特征因地制宜、因形定位、注重实效地进行规划,亦进行坡改梯主体工程建设则建设,亦着重水系配套建设则配套建设,亦发展经果林则栽植经果林,总之,要结合实际,细化项目规划,就村论村切忌按部就班在图上进行规划。要注重项目村进行的或即将进行的涉农项目部门的工作对接,统一规划,整合实施,共享成果。要针对项目村用水难、行路难、发展产业难等具体问题,在遵循水土保持生态基础建设规范标准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布置坡面水系,作业便道、经果林等措施,使工程实施方案既符合水保技术规范又能最大满足当地群众愿望,多形式、多渠道为群众增产增收创造条件。
(二)坚持基础引领,注重产业导向
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切实推进贫困村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促进贫困村产业发展是引导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要巩固达州市“产业跟着水保建,水保围绕产业转”的成功建设经验,以水?;〈捣⒄?,促进“水保-产业-基地”的循环经济运行。因此,在项目的措施配置上要立足“高、引、居”。高,就是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引,就是以扎实的基础建设,引进产业、引来业主开发、利用,发展产业经济;居,就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改善经济条件,促进山青、水净、村美、民富。要坚持基础引领,就要在项目实施前注重与项目区乡村两级组织有效对接,根据当地乡村振兴发展规划来完善、布局水土保持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针对项目实施村产业发展定位,在项目建设中,坡改梯台位大小,水系布局、便道工程等均应长远考虑产业引进、产业发展、产业成效一条龙服务的基础性设施建设,使产业成果群众看得见、运得出,为贫困村产业发展观光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坚持创新机制,注重整体推进
要在水保扶贫建设中不断探索适应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运行机制、建设机制,改变过去单一的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治理模式,走综合型、整体推进型的小流域发展模式。今年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陆桂华提出了“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号召,为我们在水保扶贫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上指明了方向。生态清洁小流域就是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水源?;の行模钥刂扑亮魇Ш退次廴疚氐?,山水田湖草系统治理,把治山治水治污与治穷致富紧密结合起来,统筹配置沟道治理、水源?;ぁ⑽鬯?、乡村绿化美化和封育?;?、生态修复等措施,实现沟道、河道、污水、垃圾、厕所和人居环境同步整治,达到流域内空气新鲜,水源洁净、环境优美的新型小流域治理。因此,我们要结合达州市今年国家重点水保工程项目的实施,结合纳入项目实施的19个贫困村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清洁小流域试点建设。要结合项目实施,注重“三个发挥”:一是发挥综合治理优势。充分发挥过去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综合治理的优势,全面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打造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升级版,创造更多、更优质的生态品牌。二是发挥项目统筹作用。把清洁小流域建设与农村安全饮水、小流域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整合项目区各种资源、涉农项目部门联动、统筹推进清洁流域建设。三是发挥基础带动作用。要巩固过去达州市水?;〗ㄉ璐捣⒄沟某晒⒅靥锛涞乜檎逯卫?、道路水系整体贯通、绿色产业整体布局,积极打造以水?;〈捣⒄沟氖痉痘兀俳迳缭鲂?,群众增收。
(四川省达州市水保办 供稿 四川省水土保持局 核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