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通:水保建设与经济发展和谐双赢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0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大通县被喻为青海省省会西宁市的“水塔”和“后花园”。多年来,大通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强组织领导,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创新水土保持投入机制和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坚持不懈地狠抓水土保持工作。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奠定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引领全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转变水土保持工作新思路,大通县生态建设突出亮点、铸造精品,坚持以基本农田建设为基础,沟坡防治为重点,区域性、整体性、开放性为一体,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并通过牢牢筑立 “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防护”的三道防线,夯实了生态环境建设基础,筑造了山青、水秀、人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了全县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双赢,截止2008年,已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24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95.28 km2,累计治理程度达到78%。
水保措施蓄水保土,改善了当地生态,减少了进入黄河的泥沙,减轻了黄河下游的河道淤积;修筑道路、以坝代路,方便了群众交通,使山村的农副产品得以畅通地运出,繁荣了市场;坡改梯建设使先进的农机具在山区得以应用;富裕了的群众思想观念得到更新,认识到知识经济的重要性,舍得在培养后代教育上多投入;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走进农户,减少了群众日常劳作,活跃了山村文化生活,方便了群众信息交流;一些治理好的小流域,已成为广大群众旅游观光、闲散消遣的好去处;许多水保专业队季节性地雇用农村闲散劳力,增加了群众收入,为维护社会安定作出了贡献。
水保措施蓄水保土,改善了当地生态,减少了进入黄河的泥沙,减轻了黄河下游的河道淤积;修筑道路、以坝代路,方便了群众交通,使山村的农副产品得以畅通地运出,繁荣了市场;坡改梯建设使先进的农机具在山区得以应用;富裕了的群众思想观念得到更新,认识到知识经济的重要性,舍得在培养后代教育上多投入;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走进农户,减少了群众日常劳作,活跃了山村文化生活,方便了群众信息交流;一些治理好的小流域,已成为广大群众旅游观光、闲散消遣的好去处;许多水保专业队季节性地雇用农村闲散劳力,增加了群众收入,为维护社会安定作出了贡献。
青海省水保局 田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