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可约可空降平台下载_qq快餐大学生_免费全国空降app入口在哪_苏州品茶海选工作室

地方新闻

泉州晚报:南安:描绘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画卷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11-08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秀美的溪流两岸不再是杂草丛生,寸草不生的“黄土坡”被改造成生机勃勃的花茶果园,裸露的石头上一排排抗干旱、抗风、耐盐碱的树种迎风挺立……经过多年辛苦经营和治理,南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硕果累累,在全省率先开展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监管试点工作,并成功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描绘出一幅五彩画卷。
    近年来,为扎实推进和巩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南安不断转变治理主体、治理模式、治理技术、治理机制,重点开展崩岗、坡改梯、矿山迹地、生态修复、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有力推动项目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2017年以来,该市共组织实施水土流失治理项目49个,完成投资8184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49万亩,流失度减轻2.95万亩,项目区的林草覆盖率达到80%,土壤侵蚀量减少30%,今年已投入资金3407万元,完成治理面积8.86万亩。
 
完善治理模式 打造青山碧水
 
    新铺设的水泥路旁种植着凤凰木、广玉兰、天鹅绒,罗溪两岸水保工程设施配套齐全,三三两两的村民在溪岸边纳凉,经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后,南安梅山镇罗溪小流域被打造成集民风民俗、休闲、娱乐的水保生态公园。
    罗溪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正是南安将水土保持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的成功典范。近年来,南安积极创新治理模式,将水土保持与生态市建设、新农村建设、农村扶贫开发、“美丽乡村”建设、森林绿化等相结合,极大提升治理水平。2013年—2017年,该市共封禁治理22万亩,营造水保林11.76万亩,建设坡改梯2.42万亩、截排水沟70.15公里、护岸护坡58公里、道路81.23公里,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工程、5个省级生态村,建成16座多样功能的生态公园,开展生态型小流域治理6条,建设景观优美的生态安全水系3.5公里。
    在新治理模式的指导下,一个个水土流失治理项目成功落地,造福了一方百姓??得勒蚋L褰帘3稚ぐ队肱┐逦鬯硐嘟岷希纳屏舜迦荽迕?;诗山镇社檀溪水土流失治理结合清新小流域建设,实现了生态美景;东田镇南坑村借助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大力实施封禁造林、修筑损毁引水渠和机耕路,提高了生产生活条件……
 
坚持效益驱动 改善民生保障
 
    走进南安眉山乡皇旗尖生态茶园,可以看到,几条水泥铺成的机耕道将茶园连城一片,每条机耕道旁还修建排水沟、蓄水池和沉沙地。这不仅成功解决水土流失严重的现象,为茶叶种植提供优质环境,还能大大改善民生保障。
    “修建这些配套水利设施,既可以蓄水拦沙、保护生态,又能改善茶园生产条件,提高生产效益,据统计,通过水土流失治理,该乡秋茶收成提高30%。”据南安市水土办相关工作人员介绍,2012年—2017年,该市累计实施茶果园整治2500公顷,配套排水沟101.6公里、蓄水池109口、机耕路82.6公里,茶果园产量质量显著提高。
    为解决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的农业发展受限问题,南安通过封禁造林、护岸护坡、农田整治、河道清淤和实施生态茶果园等工程,在有效保持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据统计,几年来,该市坡改梯每公顷每年可产生直接经济收益5000元,造林种草每公顷每年可产生直接经济收益1000元,封禁治理每公顷每年可产生经济收益600元,农田整治每公顷每年可产生经济收益2000元,治理水土流失的各项措施年均可增加农业产值1584万元。
 
丰富治理技术 提升水保效果
 
    “七山一水二分田”,在为南安带来高难度水土流失治理挑战的同时,也让该市在水土保持科研方面积累许多宝贵经验。
    在南安省新镇省东村烧灰山,山地上补植密密麻麻的木荷、香樟,往日贫瘠的山头实现快速绿化。
    “木荷、香樟等树种具有耐干旱、耐贫瘠、繁衍快、密度高等特点,能有效解决严重侵蚀山地裸露问题,达到较快覆盖地面效果。”据南安水土办工作人员介绍,该市根据当地水土流失的特点,专门总结出一套方法,提出“封山、造林、种草”的治理思路和适合当地地理环境的治理方案,并加大植树造林的密度和强度,巩固治理成果。
    与此同时,该市充分利用水土保持试验站在科研方面的资源优势,根据流失强度和类型不同,因地制宜,探索更高效的治理途径,在对小流域、坡耕地、侵蚀沟、荒山坡等特殊地貌类型的治理实践中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先后涌现出以繁衍演替抗逆性强的草本植物、木本植物,恢复生态平衡的有效途径和措施;以将茶果园治理对象作为微型集水区,布设“截、排、蓄”措施,理顺坡面水系,辅以前埂后沟的坡耕地治理新技术;以无人机动态监测治理效果,推动治理措施立竿见影的领先技术等模式,应用效果显著。截至目前,该市共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泉州市科技进步奖6项。 
    (泉州晚报柯琳琳 陈鑫炜 黄震宇)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