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张正铀副主任在纪念《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1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6-06-29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进一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加快生态广西建设
(2006年6月28日)
同志们:
自治区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和自治区水利厅联合举行座谈会,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15周年。自治区政府庞栋春副秘书长和水利厅文明厅长在发言中介绍了我区在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下称“一法一办法”)所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如何更好地贯彻好“一法一办法”提出了具体要求。我完全同意他们的意见。下面,我就进一步贯彻“一法一办法”谈三点意见: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化“一法一办法”的宣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是一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谐调发展的法律;是一部规范人们社会活动,特别是规范人们在经济活动中,?;ど?,提高永续发展能力行为的法律?!吨谢嗣窆埠凸帘3址ā钒洳际凳┦迥昀矗夜揽可晕倚薷?,防治水土流失,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现有水土保持措施每年可减少土壤侵蚀15亿吨,增产粮食180亿公斤。五年间全国有1200多万人通过水土保持解决了温饱。生态自我修复已成为水土保持工作的核心理念。“十五”期间全国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面积54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速度比“九五”时期翻了一番多。截至2005年底,全国累计水土流失治理保存面积达到92万平方公里,比“九五”期末净增9万平方公里。至去年底,水利部先后在29个省、198个县开展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全国有20个省、136个地(市)、697个县出台了封山禁牧政策。根据监测表明,实施封育?;ず螅;で诠嗖葜参镒匀幻壬俣让飨约涌?,裸地自然郁闭,植被覆盖度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1998年我区水土流失面积为3.06万平方公里,目前,经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已减了二千五百平方公里,防治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切实?;ず米匀簧<岢直;び畔?、开发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有200多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很重。我区虽然不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区,但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长期以来一些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导致了不少地方水土流失严重和生态环境恶化,使土地沙化、石化、退化,石漠化问题日趋严重,加剧了水旱灾害,成为我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时有发生,治理的步伐仍很慢,特别是一些地方急于开发建设项目,不重视生态环境的?;ず涂刂?,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石漠化问题日趋突出。部分地区面临着生态恶化与贫困落后的双重?;?,已直接威胁到当地群众的生存。水土流失还加剧了洪水的危害,诱发了严重的水毁农田问题。根据全区水土流失水毁农田情况及治理?;ぷㄏ畹鞑榻峁?,在累计调查河(沟)道总长度1.77万公里范围内,两岸分布农田面积316.48万亩,其中,历年来水毁河(沟)道1.16万公里,占河(沟)道总长的65.7%,水毁农田面积44万亩,占两岸农田面积的13.9%,沙埋农田面积10.3万亩,占两岸农田面积的3.3%。目前我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12.9%,石漠化土地占石山区面积的29%,并仍以年3%至6%的速度递增。生态环境恶化的加剧,给广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面对发展的大好势头,面临发展的大好机遇,面对巨大的环境压力,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化宣传“一法一办法”,在全社会,特别在各级领导中树立“万物土中生,水是生命源。没有水土的恩泽,就没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一基本且重要的理念。依法解决抓建设项目与搞好水土保持的关系、解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关系、解决大发展与永续发展的关系。
二、突出重点抓落实,全面贯彻“一法一办法”
进入21世纪,我国政府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确立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根本措施,明确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战略目标和行动。近期目标是从2000年到2010年,每年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万平方公里,总计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万平方公里,重点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重点治理工程初见成效,在全国水土流失区基本建立起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和水土流失监测网络,水土保持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中期目标是从2011年到2030年,使全国60%以上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重点治理区生态环境开始走上良性循环轨道,全国建立起健全的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和动态监测网络,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形成完善的体系。远期目标从2031年到2050年,全国建立起适应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得到整治,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基本得到控制,坡耕地基本实现梯田化,宜林地全部绿化,“三化”草地得到恢复,全国生态环境明显改观,基本实现山川秀美。
我区经过十五年的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实践,全社会注重水土保持的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水土保持的政策规章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包括水土保持在内的环评工作越来越得到重视。新形势、新要求,需要我们突出重点抓好落实,全面贯彻好“一法一办法”,为建设生态广西服务。
一是强化各级人民政府作为实施“一法一办法”的执法主体的责任。在“一法一办法”中,明确了政府是推进依法保持水土的执法主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五条明确了“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水土保持工作列为重要职责,采取措施做好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目前,不仅我区尚有2.81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亟需治理,水土流失导致的石漠化问题日趋突出,而且,近几年来随着生产建设、资源开发和城市建设加快,忽视水土保持造成人为水土流失也很严重。水土流失问题已经不仅仅限于山丘区和农村,平原、城市等地区问题也十分突出。面对这样严峻的发展形势,我们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获得眼前的利益,必须切实?;に磷试矗蒲У?、合理地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各级地方政府要按法律法规规定,确定好水土流失防治的具体目标,把水土保持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认真抓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六条明确,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辖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政府要为他们的履职给予大力支持,充实完善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机构,为他们排忧解难、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政府要协调各有关部门共同贯彻好“一法一办法”,形成一个协同、互补、高效的依法行政的工作体系,更好地依法保你和利用水土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十条明确国家鼓励开展水土保持科学技术研究,提高水土保持科学技术水平,推广水土保持的先进技术,有计划地培养水土保持的科学技术人才。我区各级政府要给科技部门和科技人员出题目、给经费,组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抓示范、抓推广,提高我区水土保持的水平和效益。
“一法一办法”还明确了执行主体的行政规范和不作为、乱作为的罚则,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必须严格按照“一法一办法”依法行政,充分发挥“一法一办法”的法律效应。
二是要依法强化水土保持的“三同时”要求。根据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生产建设单位和个人在生产建设过程中要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依法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并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做到水土保持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三同时”要求是“一法一办法”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当前贯彻“一法一办法”问题较多、难度较大的工作。相关部门要配合协作,齐抓共管,贯彻执行好“一法一办法”。要注意克服当前存在的工程环评中忽视评估水土保持内容的现象。要依法将水土保持方案申报制度和“三同时”制度纳入开发建设项目的审批程序中,开发建设项目没有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有关部门不予立项或不予办理有关的批准手续,以保证项目的建设与水土保持工作同步进行。
三是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行政,全面履行法律赋予的职权。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认真履行职责,提高执政为民、依法行政的水平。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法规的顺畅执行,深入贯彻实施好“一法一办法”。各部门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高服务意识、创新工作方法,将“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求、情为民所系”重要思想体现在行政执法的全过程之中。
三、加强人大监督,注重实效,建设生态广西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自1997年起组织“广西环保世纪行”活动。通过执法检查和宣传报导,促进“一法一办法”的贯彻实施。2001年特别突出“搞好水土保持,治理石漠化,再造秀美山川”的主题,对广西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工作取得的成绩、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采取的措施和对策,进行深入的宣传报道。我区各级人大要进一步加大执法检查和监督的力度,监督“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保证“一法一办法”的贯彻落实,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人大依法监督,需要研究新形势,把握新需求,抓住贯彻“一法一办法”中的新矛盾,创新监督方法,提高监督实效,完善法治环境,促进我区改革发展。
我们各级人大要肩负起法律赋予的监督职责,各级人民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认真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赋予的职责,依法行政,提高全社会科学?;ず屠盟磷试吹囊馐逗湍芰Γ岣呶仪林卫淼乃胶托б?,使广西的山更绿、水更清,为建设富裕美好的生态广西,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