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北方土石山区考察组圆满结束在山东的实地考察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5-09-22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2005年9月15日至18日,由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环境研究所牵头有关专家参加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考北方土石山区淮河流域片考察组,到我省临沂市的沂水、蒙阴、费县三个县进行了实地考察。
对这次科学考察活动,省水利厅、临沂市政府和沂水、蒙阴、费县三县政府高度重视,组织专门力量,积极配合这次科考活动。对考察点的选定、资料准备等都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疾熳橄群笫档乜疾炝艘仕氐娜锵纾梢跸氐慕缗普蛩佑蛐×饔?、联城乡的许家沟小流域,费县的磨其山小流域、大湾小流域等。邀请省、市、县三级水利、农业、环保、林业、国土资源等部门的管理及技术人员举行了四次座谈会,就这次科考所关注的重点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水利水保部门就本地的水土流失情况及水土保持工作进行了全面介绍。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为这次在山东的考察取得丰富资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受到考察组的高度评价。
考察组经实地考察后认为,沂蒙山区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而沂水、蒙阴、费县就是典型的代表。三个县地处沂蒙山区腹地,自然环境差,人地矛盾突出,水土流失严重。地质构造和岩性决定了水土流失发生的基础。以变质岩为基岩的砂石山区(沂水县圈里乡、蒙阴县界牌镇和联城乡),风化物颗粒大、松散、深厚,易造成土壤侵蚀;以灰页岩为基岩的青石山区(费县磨其山小流域、大湾小流域),风化物颗粒小、粘重、浅薄,相对土壤侵蚀较小,但是土壤总量小,裸岩较多,治理难度大。土壤多为褐土和棕壤类土,土层浅薄、土质松散、养分缺乏,极易被雨水淋溶、冲刷;三个县多年平均降水量在776mm-856mm之间,降水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汛期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75%左右,易形成暴雨,造成水土流失。流域内植被比较稀疏,林木覆盖率低,如磨其山小流域仅为12%,圈里乡仅为15.3%。人口密度大,如磨其山小流域为190人/平方公里,圈里乡为337人/平方公里,人多地贫,人地矛盾非常突出。小型水库、塘坝等淤积严重。当地老百姓说的“遍地是荒山,到处是石头,没有一块平原地,耕地就是一片石头窝,石夹缝里庄稼种,收与不收全靠天”,“半亩耕地靠天收,四亩荒山烂石头,一场大雨土冲完,十年倒有九不收”,也形象地表述了当地生态环境的脆弱程度和人们生活的艰辛。
考察组认为,经过多年的实践,这些县也探索出了搞好水土保持,发展山区经济的成功路子。费县的大湾小流域为典型的青石山区,面积7.83km2,45%以上是裸岩,人口密度为362人/平方公里,干旱缺水,是全县立地条件最差、经济基础最薄弱的小流域之一。1997年,淮河流域水土保持重点县二期工程费县综合治理开发项目得到批准实施,大湾小流域是当时重点治理开发部分,当地政府和人民非常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对小流域内的大小山头逐一调查勘测,重新审视劣势和优势所在,确立了以整山治水为主要内容,以大力发展核桃生产为突破口,以发展流域经济为根本目的的治理开发方案。多年来共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5km2,治理程度达到90%,在深翻改土整修地堰的基础上,发展核桃571.7hm2,柿子等其他杂果3.83hm2。在山区土地利用和水土保持工作中,治水是关键,当地采取数户联合的方式,修建了大批小型蓄水工程,为经济林的用水提供了保障。以核桃为主的林果业已成为全流域的主导产业,成为集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核桃生产基地,各项经济指标跃居全县上游水平,2004年该流域各业总产值达到1194.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50元,为广大青石山区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成功路。沂水、蒙阴等县区在水土保持治理开发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功经验。
通过这次科学考察活动,专家们也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必将为进一步搞好我省的水土保持工作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孟凡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