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阳:坚持大干促大变 一张蓝图绘到底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5-09-22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本站汝阳讯(唐伟摄影报道) “三祖故里”汝阳县位于河南省西部,历史悠久。9月20日,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考北方土石山区淮河流域片考察组,开始在河南省汝阳县进行实地考察活动。
汝阳县水土流失问题历来十分严重。面对穷山恶水,全县人民敢于持之以恒,战天斗地,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新路子,并取得了可喜成绩。
全县淮河流域面积有1203.71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105平方公里,截至2004年尚有水土流失面积598平方公里,水土保持仍然任重而道远。
20日上午,考察组一行来到凤凰山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片工程进行考察。通过综合规划,重点整治,区域内10.2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的85%得到治理,土壤侵蚀数由过去的2350t/km2·a降低到500t/km2·a,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高,生态效益得到极大改善。区内已成为城区居民赏花品果、健身观景的良好去处。
20日下午,考察组一行来到汝阳当地最贫困的地区,也是亟待治理的四十五里白沙坡进行考察。该区域由于土壤遭受严重侵蚀,造成了基岩大面积裸露,水土流失形势触目惊心,陡坡耕地和长期形成的沟壑纵横正在日益加剧土地的丧失和石漠化的扩张。严重的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一方面造成耕地面积的逐年衰减、土壤肥力下降、农民高度贫困;另一方面水土流失还直接危及到了下游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当地枣林水库、秦亭水库、五龙沟水库至九十年代中期分别被淤积了88.7%、81.9%和70%的库容,其中枣林水库、秦亭水库变成坑塘。随后,考察组一行赶到淮委试点小流域——浑椿河流域中游的登山梯田进行考察。一句“山高坡度大,地在墙上挂,旱涝都成灾,要啥没有啥”的顺口溜是对这里过去非常形象的一种比喻。通过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以来,干群大干苦干加巧干,区域内旧貌换新颜,已取得明显的生态效益,林木覆盖率由36.7%提高到65.9%,农、林业的快速稳步发展,也带动了畜牧业的崛起,当地农民的温饱问题目前得到了基本解决。
21日上午,考察组与洛阳市和汝阳县水利、环保、林业、国土资源等部门的代表,就汝阳县水土流失情况和生态安全建设及下一步的工作规划进行座谈,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负责人主持了会议。
通联:淮河水利委员会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