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考察简报第八期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5-10-15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编者按:7月27日至9月3日,西南石漠化区专题考察组对贵州省的水城、盘县、兴义、兴仁、贞丰、关岭、普定、荔波8县以及云南省东部的曲靖州宣威市、富源县,玉溪州的华宁县,红河州的开远市,文山州的丘北县和昆明市的石林县6县市进行了实地考察。现将中国科学院袁道先院士在考察总结交流会专题报告的要点以及考察组在贵州省兴义县则戎乡和云南省丘北县双龙营镇野猪塘村两个石漠化严重乡村的见闻印发给大家。
袁道先院士强调要重视西南石漠化地区
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9月3日,西南石漠化区专题考察组在云南省石林县召开了科学考察的阶段总结交流会。中国科学院袁道先院士出席了总结会并做了专题报告,他在报告中强调:一是要认识到西南石漠化区位置的重要性。这里是珠江的源头,长江及东南亚一些国际河流的重要补给区,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水土流失不但导致当地的生态恶化和居民贫困,也影响我国许多重要河流下游的生态安全和国家“西电东送”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因此,理应高度重视西南石漠化区的水土保持和生态安全问题。二是要认识到西南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的特殊性。与黄土高原和其它地区不同,首先,石漠化地区土层薄,土壤侵蚀模数可能很低,但每流失一点土都导致耕地的丧失;其次,由于碳酸盐岩的可溶性,使这个地区有数量众多的地下河,除了坡面侵蚀外,水土还通过落水洞向地下河流失。因此,对这个地区的水土流失要有新的科学评价方法,既要有新的思路和理论,还要注意采取新的技术方法。三是要采取综合治理。这一地区人口密度大,耕地少,而且大部分是坡耕地,群众生活非常贫困,治理工作首先要解决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四是要因地制宜。石漠化地区地质结构复杂,流域小型、分散、类型多样,不同的地质、地貌和岩石环境产生的水土流失也不尽相同,要因地制宜地制定不同地区的水土保持对策。
保住水土,就保住了家园
贵州省兴义县则戎乡科学考察见闻
自西南石漠化专题考察组开始实地考察以来,所到之处看到的大多是山石裸露、地形破碎、地薄民穷,“天无三日晴,地无三亩平,人无三分银”是这些地方群众生活的一个缩影,然而在贵州省兴义县则戎乡的所见所闻却出乎大家的意料。7月29日,考察组一行轻车简从来到了兴义县则戎乡时,被眼前葱绿的田园景色所震惊。山上的乔木、灌木和草已基本郁闭,山头呈现出密密层层的绿色;在缓坡地带,到处培植着金银花和花椒;利用山坡坡面流水,建起了大大小小的水窖和水池,进水和出水均通过引水管,减少了水的蒸发。为了使水土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很多水窖就直接建在耕地间,并利用路面和汇流沟把水收集到水窖中,水窖之上可栽种水稻。
滇东岩溶地貌主要以断陷盆地及周边山区丘丛洼地为主,盆地土壤资源较相邻地区相对丰富,但水资源短缺,而周边裸露岩溶丘丛洼地则由于水资源漏失,土壤侵蚀严重。周边山区丘丛洼地地区雨季集中分布在5月~9月,降雨量占全年的78%,天然降雨虽然高于盆地,但周边地区岩溶发育,洼地中形成众多的漏斗、落水洞、竖井,使地表降雨迅速漏失于地下,出现天晴地干的“岩溶干旱”现象,农业生产长期“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由于生活贫困、燃料昂贵等多种原因,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取暖烧饭主要以薪柴作为燃料。植被的破坏,加上降雨集中,大雨、暴雨频繁,造成土壤侵蚀极为严重,本就脆弱的岩溶生态系统迅速退化,石漠化不断蔓延,当地群众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生态状况令人担忧。
9月1日,西南石漠化专题考察组对云南省丘北县双龙营镇野猪塘村进行了实地考察,这里的景象再一次让考察组的队员感受到了水土流失与生态恶化的严峻现实。猪塘村土地面积33km2,人口3645人,耕地面积4900亩,人口密度110人/km2,人均耕地1.3亩,2004年人均收入576元,人均粮食287kg,是滇东岩溶断陷盆地周边山区的典型代表。进入野猪塘村境内,岩石大片裸露,未见一块平整的田地,都是坡耕地。据村民和随行的干部介绍,坡地下部土层较厚的地,是需要缴纳公粮的一等地,全村80%以上的耕地是土壤残存、石牙林立的石旮旯地,零星栽种着玉米(图1)。当进入古老彝族僰人村寨时,印入我们眼帘的是水资源奇缺和居民贫困的景象,令人心情沉重。村民住的是由石块堆积、四壁通风的低矮房屋(图2),猪舍用玉米秸秆档雨、档风,村口一处约10m2的水塘是全村唯一的洗衣水源,由于水严重营养化,藻类繁盛,水体呈现墨绿色(图3),经当地干部指引,我们才发现政府为解决居民生活饮水而修建的积水窖竟然是唯一用水泥堆砌的“豪华建筑物”(图4)。
典型农户调查结果显示,何炳光一家7口人(图5),拥有石旮旯地9亩,亩产玉米80~100kg,每年有2-3个月要靠政府救济粮为生。他家里养了4头猪,但从没卖过猪,也不知道猪卖多少钱一斤。4头猪中有两头用来抵肥料钱,一头抵猪仔钱,一头为全家过年。当问到需要政府为他们解决什么困难时?何炳光老人说:现在已经好点了,政府帮助基本解决了饮水问题,非常感谢政府,其他不敢说什么要求。水土资源流失带给何炳光生活的困苦令人酸楚,然而这个村子还有许许多多像他一样生活着的村民,我们所记录的只是其中的几个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