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考察简报第二十三期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6-09-0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06年第11期(总第23期) 8月21号
南方红壤区崩岗危害严重亟需治理
崩岗侵蚀是我国南方红壤区一种特殊的水土流失形式,其危害性极大。在本次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中,专家们对红壤区崩岗侵蚀状况及防治成效给予了重点关注,详细分析了崩岗侵蚀的成因、造成的危害,通过考察专家们一致认为,南方崩岗侵蚀是丘陵山区生态安全、粮食安全、防洪安全和人居安全的主要威胁,是丘陵区发展生态经济,振兴农业的最大障碍,严重制约了地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严重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崩岗的分布及成因分析
崩岗侵蚀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花岗岩、砂砾岩、砂页岩、泥质页岩等母质岩类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其中主要发生于花岗岩上。据调查,南方红壤区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7省就有大、中、小型崩岗22.19万个(60~1000 m2为小型崩岗、1000~3000m2为中型崩岗,≥3000m2为大型崩岗),崩岗总面积117269hm2,其中:湖北省有0.24万个,537hm2;湖南省2.58万个,3739hm2;江西省4.81万个,20675hm2;安徽省0.11万个,356hm2;广东省10.79万个,82760hm2;广西自治区2.78万个,6598hm2;福建省0.88万个,2603hm2。崩岗数量最多的广东省占崩岗总数的48.65%,其次为江西省占21.66%。崩岗面积最大的广东省占崩岗总面积的70.57%,其次为江西省占17.63%。
崩岗的形成和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风化花岗岩结构松散,是产生崩岗的物质基础
南方85%的崩岗侵蚀主要发生在花岗岩风化壳之上,其风化壳深厚,一般可达10~50m,石英沙粒含量高,结构松散,孔隙度大,渗透力强,降雨时土壤水分极易达到饱和并超过土壤塑限,因此,在地表径流和重力作用下,土体极易崩塌形成崩岗。据调查,风化壳越深厚,其出现的崩岗就越多,风化壳在25m 以上的区域,崩岗群最多,25~5m之间次之,5m以下几乎没有出现崩岗侵蚀。第四纪红色粘土上发育的红壤,土层深厚,可达10m 以上。因此在风化花岗岩低山丘陵区、红壤区容易产生崩岗侵蚀。
2、多暴雨气候条件,为崩岗发育提供了动力
气候对崩岗的形成发育及分布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热带、亚热带气候,有利于厚层风化壳的形成,为崩岗发育奠定物质基础,丰富的降水为崩岗发育提供了动力。南方崩岗易发区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该区域雨水充沛,雨量集中,暴雨频繁且强度大。年均降雨量在1290~1651 mm,降雨集中在3~9月份,降雨量占全年雨量的80%以上。而且多以大雨、暴雨的形式出现。雨量多,强度大,降雨集中构成了强大的降雨侵蚀动力,分散并悬移土壤粘粒,径流下切,破坏并扩大岩石节理裂隙。南方多年平均气温在15-21℃,有利于促进岩体本身机械崩解,年复一年,逐渐发育成崩岗。
3、较大的地形起伏,为崩岗发育创造了条件
地形地貌是影响崩岗侵蚀的关键因子之一。红壤区崩岗易发区山地丘陵面积大,地形起伏较大,对崩岗侵蚀有直接的影响。从崩岗的分布情况看,长坡、阳坡和山脊等处易出现崩岗,而陡坡、阴坡和山凹出现崩岗较少。由于阳坡所接受的总辐射量较多,土体风化较强,风化壳深度较厚,土体由于热力差异大和干湿交替作用频繁,风化节理也较多。崩岗分布较集中于相对高度为50~150m的花岗岩的低山丘陵区,坡度在10°~35°、坡长在50~150m的阳坡分布最多。
4、人为活动破坏原有植被,加剧了崩岗发育
从崩岗的分布和发生的历史来看,人类活动在崩岗发育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崩岗多数分布在村庄稠密,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盆(谷)地边缘地低山丘陵中,而在交通闭塞、人烟稀少的边远山区少见,显然这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有关。据调查,由于历史原因,红壤区曾出现过多次乱砍滥伐,人为破坏了山上原有植被,致使地表大量裸露,径流加剧,切沟加深,使崩岗的数量和面积日益增大。另外,在生产实践中,开发建设、顺坡耕作、采沙取土等生产活动缺乏水土保持措施,加之地面径流的长期冲刷、下切下,容易形成崩岗。
二、崩岗造成的危害
崩岗侵蚀面积在红壤区水土流失总面积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但造成的损失极其严重。据不完全统计,红壤区8省1949年~2005年,崩岗沙压农田36万hm2;毁坏房屋52.1万间、道路3.59万km、桥梁1万座、水库8947座、塘堰7.22万座,直接经济损失205亿元,受灾人口917.14万。崩岗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崩岗产沙量大,泥沙淤塞河道水库,毁坏桥梁等,缩短其使用寿命
据调查分析:单个崩岗每年产沙量可达500~1000m3以上,崩岗的侵蚀模数一般达30000~50000t/km2·a,严重的每平方公里可达十几万吨。崩岗产生的大量泥沙淤塞河道水库,缩短其使用寿命。如江西赣县田村、白鹭等乡镇河床比50年代平均抬高1.1~1.7m,60年代兴建的古塘、葛坑拦沙坝设计库容分别为12.8万m3、46.6万m3 ,现均不足2/3。广东省1949~2005年间,崩岗损坏道路2695km,损坏桥梁1363座,淤积水库571座,淤满塘堰1万多座。
2、崩岗产生的泥沙压埋大量农田,影响粮食安全
红壤区农业人均耕地仅0.06 hm2,远远低于全国农业人均耕地0.17hm2的平均水平,耕地资源显得尤为稀缺。但是崩岗侵蚀使大量耕地被泥沙压埋,本来有限的耕地资源更显紧张,严重影响当地粮食生产。广东省梅县荷泗小流域以前下游有农田13.3 hm2,现在全部被崩岗冲下来的泥沙埋压。梅县松源镇采山村乌坭坑,过去曾居住着8户农家,耕种一百多亩良田,由于崩岗危害,良田被淹,农户被迫搬迁。福建省安溪县仅崩岗每年造成土壤流失量达127.14万t,占全县土壤流失总量的47.1%,全县因崩岗冲毁、埋压耕地的面积达769.8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8%,其中有1/4的埋压耕地无法复垦,宝贵的土地资源无法利用,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粮食安全。
3、崩岗侵蚀切割地形,毁坏土地资源,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上截、中削、下堵、内外绿化”治理措施对瓢形、条形和部分混合形崩岗较为适用,但对沟口较宽的弧形崩岗与少数条形崩岗,则宜采用挡土墙(护岸固坡)等工程措施。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上截、中削、下堵、内外绿化”治理措施对瓢形、条形和部分混合形崩岗较为适用,但对沟口较宽的弧形崩岗与少数条形崩岗,则宜采用挡土墙(护岸固坡)等工程措施。
目前,在崩岗的防治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1、治理任务重,难度大、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国家没有专项治理工程。崩岗治理没有专项投入,只有极少数崩岗得到治理。如江西赣县的崩岗治理当前尚不足2%,福建长汀区的崩岗治理也不到5%,在山区贫困县条件下,只靠地方投入治理,有很大缺口。
2、对崩岗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不少地方政府并没有把崩岗治理工作放到一定的高度来抓,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顾城镇,不顾山丘区严重的崩岗,从而崩岗治理工作速度缓慢,加剧了崩岗的发育和发展,带来多方面的危害。
3、“边治理,边破坏”现象依然存在。不合理的生产活动,特别是修路、开矿等开发建设活动,破坏了地貌植被,使崩岗侵蚀呈加剧之势。
4、崩岗治理缺少技术指导。不少县(市、区)的崩岗治理工作起步晚,再加上崩岗数量多,崩岗类型复杂,在崩岗治理中,缺少规划和勘察设计专业技术人员,影响了崩岗治理成效。
五、专家的建议
根据崩岗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专家们提出如下建议:
1、崩岗治理是水土流失治理中的“硬骨头”,治理难度大,需投入资金多,建议国家在“十一五”期间,把红壤区崩岗治理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启动崩岗治理专项工程,加大资金投入,引导地方政府和群众开展崩岗治理。
2、当前崩岗治理技术要求较高,建议各地根据自身不同情况,边治理边研究,不断探索科学的治理途径。
3、对现有水土保持设施加强预防?;ぜ喽剑乇鹗嵌韵钟辛值?、草地和谷坊、截排水沟等水土保持设施要采取重点监督,防止崩岗侵蚀加剧。
4、对交通、水利工程、工矿企业等生产建设与资源开发等活动,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实施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把生产建设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5、对崩岗的集雨区范围和相对稳定型崩岗区采取预防保护措施,制定管护制度,落实管护人员,禁止人为不合理活动,改善生态环境。
6、应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水土保持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全民的水土保持国策意识,提高全民法制观念和生态环境?;ひ馐丁?/font>
(南方红壤区考察组提供)
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
进入成果总结阶段
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自2005年7月初启动以来,在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经过参与考察的科学家、专家和各级业务部门的共同努力,按预定计划,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丰硕的考察成果。去年下半年集中进行了野外考察,今年上半年进行了补充考察。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各组对收集的资料数据和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认真的整理分析,基本上摸清了各区域水土流失的现状,对水土流失的防治经济和问题进行了系统总结,提出了不同区域的防治对策和建议。
目前,1个总报告、7个分区报告和4个专题报告的初稿已基本形成,专家指导委员会的院士、专家正逐步开展成果的审查论证工作。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有27位院士、220多位教授和研究员参加了科考,涉及80多个科研院所和大 专院校,覆盖了多个学科。各流域机构、各省(区、市)水利、农业、林业、国土、环保等行业的有关工程技术人员也参加了科考活动。此次考察是建国以来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参与人员最多的一次的综合性科学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