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南大同乡:“长藤结瓜”治水工程保了水土也富了乡亲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5-11-02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本站讯(特约记者 杨亚非)一种俗称“长藤结瓜”的治水工程,让林草覆盖率提高了近4成,农民收入翻了几番。11月2日,记者随全国水土流失和生态安全综合考察组在四川凉山州宁南县大同乡考察时,该乡的水保工作得到了院士和专家一致赞叹。
当地人之所以把这项治水工程称为“长藤结瓜”,是引水渠、灌溉渠、导洪管犹如三根藤、而分布在山顶和山坡的87个山平塘好像结的瓜,3960座微水池就是这个藤蔓上的花,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长藤结瓜”的水利设施建设模式。
大同乡是宁南县有名的黄土坡,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这里流传着“好个吴家坟,挑水累死人”和“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的说法,形象地反应了当年大同乡严重缺水和及其恶劣的生态环境。据介绍,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农民只能种玉米、花生、红薯,1988年,人均收入仅有320元。正因为如此,大同乡成了一个长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贫困乡。
1990年,水土保持工程在大同乡实施。当年10月,大同乡以新杨村1组作为水土流失治理示范点,干部群众奋战了一个秋冬,将200亩坡薄地改成了高标准梯地,两座蓄水达5000立方米的山平塘建在了梯地中央的高点,13公里的大田堰做了三面防渗,7.6公里的灌溉渠穿行于田间。“渠成银水来”,新场人盼了多年的水终于从远处欢快地流入山平塘。次年开春,200亩梯地栽下高糖新品种甘蔗,亩产8吨多,亩均收入超过1500元。
首次改土、治水的成功坚定了更多大同人战胜干旱的信心。同时,大同乡又抓住了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治理、精品流域治理以及大示范区治理等项目的机遇,按照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要求,提出逐年进行水土流失治理的方案。十多年来,共完成坡改梯8200亩,配套蓄水2500立方米以上的山平塘87口,微型蓄水池3960口,安装虹吸管29.6公里,沟渠防渗213.8公里,其中,配套田间渠163.8公里,营造水土保持林1.74万亩,经济林4万亩,栽植地埂桑820万株。
苦尽甘来,大同乡调整了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甘蔗、蚕桑、烟叶产业。2004年与1988年相比,农业总产值由480万元上升到16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20元增至1956元。林草覆盖率提高了37.6%。
来自中科院和工程院的院士们说,“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综合治理的显著成效,而不是以往单打一的局面,这在西部地区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当地人之所以把这项治水工程称为“长藤结瓜”,是引水渠、灌溉渠、导洪管犹如三根藤、而分布在山顶和山坡的87个山平塘好像结的瓜,3960座微水池就是这个藤蔓上的花,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长藤结瓜”的水利设施建设模式。
大同乡是宁南县有名的黄土坡,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这里流传着“好个吴家坟,挑水累死人”和“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的说法,形象地反应了当年大同乡严重缺水和及其恶劣的生态环境。据介绍,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农民只能种玉米、花生、红薯,1988年,人均收入仅有320元。正因为如此,大同乡成了一个长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贫困乡。
1990年,水土保持工程在大同乡实施。当年10月,大同乡以新杨村1组作为水土流失治理示范点,干部群众奋战了一个秋冬,将200亩坡薄地改成了高标准梯地,两座蓄水达5000立方米的山平塘建在了梯地中央的高点,13公里的大田堰做了三面防渗,7.6公里的灌溉渠穿行于田间。“渠成银水来”,新场人盼了多年的水终于从远处欢快地流入山平塘。次年开春,200亩梯地栽下高糖新品种甘蔗,亩产8吨多,亩均收入超过1500元。
首次改土、治水的成功坚定了更多大同人战胜干旱的信心。同时,大同乡又抓住了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治理、精品流域治理以及大示范区治理等项目的机遇,按照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要求,提出逐年进行水土流失治理的方案。十多年来,共完成坡改梯8200亩,配套蓄水2500立方米以上的山平塘87口,微型蓄水池3960口,安装虹吸管29.6公里,沟渠防渗213.8公里,其中,配套田间渠163.8公里,营造水土保持林1.74万亩,经济林4万亩,栽植地埂桑820万株。
苦尽甘来,大同乡调整了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甘蔗、蚕桑、烟叶产业。2004年与1988年相比,农业总产值由480万元上升到16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20元增至1956元。林草覆盖率提高了37.6%。
来自中科院和工程院的院士们说,“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综合治理的显著成效,而不是以往单打一的局面,这在西部地区是十分难能可贵的。”